OFweek工控網訊:“今天我們去看這些流程,其實部分已實現自動化,但問題是這些不同流程之間還有孤島,彼此沒能真正打通,還沒實現整體作戰能力。成千上萬的企業構成了工業社會,也形成了產業鏈,含有上中下游,需要彼此連接,而這也是工業4.0的機會。”
動感的舞曲音樂間雜著陣陣機械手擺動的金屬聲,走進11月初的國家會展中心7H館,就仿佛置身于明日世界的科幻電影場景。偌大的場館中匯聚了中國的新松,以及國外的ABB、庫卡(KUKA)、那智(NACHI)等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設備的生產巨頭,展示的最新產品以各自的科技優勢來應對未來工業4.0的需求。
“新松雖然是國內的龍頭老大,可你看我們旁邊都被國外的公司所包圍。”韓松林感慨地說,27歲的他剛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進入中科新松才半年光景。
這位學習自動化專業碩士的徐州小伙執意選擇到上海新松工作。“收入水平上,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肯定要高些,但我是比較看重工業4.0的趨勢。”韓松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從硬件到方案
正如韓松林所言,在7H館相對中心位置的中科新松被來自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那智等國際巨頭的展位包圍,站在各自的展位都能看到對方的智能機械裝置和機器人——在韓松林身邊站立的是比他還高大的新松雙臂協作機器人,白色的它此時正在裝配一臺黑色小型無人機,分外醒目,靈巧的機械手可以把無人機的螺旋槳安上,全過程行云流水般地流暢。
“能告訴我你們用的是什么傳感器嗎?”蘇州路車智能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路軍對著韓松林等中科新松的工作人員再三詢問,作為國內客商,路軍是專程來工博會“掃貨”的,走遍了中外參展商的各個展臺展位。
“我本身是做傳感器的,對工業4.0的未來非?春,智能裝備包括機器人是個大類。”路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路軍直言,目前中國和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日本的機器人,傳感器這塊就做得非常好,“實話實說,日方的運動距離和角度精確,我們國內的原始研發差,有的國內廠商找日本等國外同行買來零部件組裝,原始研發相對很少。”
另外,在路軍看來,國內智能裝備種類也少,之所以少,除了設計跟不上外,算法也跟不上。
除了國內外眾多供應商“跑步圈地”意圖占據的硬件領域之外,在個性化定制的解決方案也是我國的痛點之一。